他们像战士一样
——大学生通讯社学生记者协力打好战疫宣传阵地战
“今天的疫情话题发完了吗?这条最新通知排完就睡,写完这个防疫主题再吃饭,这条需要重新编辑一下,专题采访成稿完成了吗?明天要发的内容准备好了吗?”当你在这个假期听到这些话时不要惊讶,忘记吃饭,甚至半夜几点,这是我校大学生通讯社学生记者寒假期间的生活日常。
疫情就是命令,为了更全面传达疫情信息。1月22日,校报编辑部以大学生通讯社的学生记者为主体,专门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控专题新媒体宣传工作小组,进行了持续化、系统化和立体化的疫情防控专题宣传,为了规范编务工作,小组临时组建了“战疫宣传新媒体编辑部”,并下设总编室、信息组、技术组、记者组、视频组、图片组、专题组、栏目组、文案组和外宣组共计10个编辑小组,分别负责编务管理、信息遴选、网络技术支持、专栏、采访、制作、后期、推送和对外联络推介等工作。
工作小组的同学们比以往更加忙碌,每天众多推送的抗疫专题和疫情话题,完善网上编辑部,规范网络编务会,定期召开网上专题策划会,小组23名成员负责5个平台的运行,不间断地更新消息,提前策划、采集、编写,审核修改,排版,再审核,推送等一系列的程序,到最后将文章发布,刚编辑的文章还未推送,其他的专题的采编,排版和审核都已经开始了。
大家通过网络和电话采访、网络和视频编务会小组成员开展日常工作,每周进行2次全体编务会和1次专题策划会,每两周进行1次专题项目评估遴选会和1次点评会。按照小组要求,5个平台每周要至少进行1次各自板块的平台编务会,并要求形成编务意见,开学后进行集中点评和总结。
小组成员大多数来自农村,6人来自偏远地区,他们克服困难,尤其是仅仅依靠手机进行编辑、制作、传输、沟通、发布和流量限制带来的实际困难。家里没有电脑,为了不耽误新媒体推送,梅瑞祥每天来回网吧编发微信。家里没有无线网,手机流量用的太多被限速,下载视频上传图片速度很困难,耽误工作,王振天天在群里发出“我要和中国移动同归于尽”的感慨,后来打了客服电话,升级了套餐初步解决了问题。
小组成员毕玉的网络课程比较多,为了安排好上课和工作的时间,她每天定好闹钟,确保在黄金时间推送视频,再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搜索制作视频的素材,晚上写完作业后抓紧制作第二天需要推送的视频。
家里附近的企业复工,成员胡微就一直在工厂打工,下班后到家已经九点了,为了不耽误每天微信推送工作,她简单洗漱过后,就坐在电脑前开始对第二天要发的内容排版,做完这些通常都将近12点了。像她一样大家都没有怨言,即使占用了各自假期休息的时间,他们也都挤出时间把各自的工作做好。
家在云南香格里拉山中的张德晶,网络信号不稳定,每次开电话会议的时候,她都蹲在家门口信号好的位置。这种情况比比皆是,绝不能让条件的困难影响到工作是他们成员们一直坚持的信条。
牢牢掌握战疫宣传阵地制胜权,为打赢战疫阻击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,新媒体小组成员深入一线,深入发掘,新媒体小组推介典型和经验,全域展示学校从上到下、全员参与的战斗面貌,《人民日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、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多次抓取我校新媒体信息。商师声音和商师经验得到了有效传达,我校新媒体推送内容被教育厅官方新媒体推介44条(次),被《人民日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、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等媒体运用,成为各级各类媒体获取我校相关信息的的主要信息抓取源。《河南省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简报》对我校构建全方位战疫宣传,确保舆论氛围营造进行了特别介绍。
截至3月24日零时数据显示,学校5个官方新媒体平台(含官方微博、微信、抖音、快手和校报微信“青瞳”),累计推送相关内容1945多条(含微视频作品566条),累计阅读量达1304万次。其中,传达中央、省委高校工委和教育厅有关文件、通知精神的资讯信息共计167条(次),发布学校有关文件、通知共44条(次)。
(通讯员:张德晶)